徵才變賠錢!?小店老闆的血淚教訓

台南一家小店的老闆最近遇到了一件令人頭痛的事。他透過臉書社團招聘了一位55歲的男性員工,雙方約定試用期時薪180元。沒想到,這名員工在試做第一天就表現得極其不專業,讓老闆不得不當場辭退他。

然而,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。這名員工不但要求支付高於原先約定的時薪,還索取資遣費,甚至威脅要向勞工局檢舉。老闆這才驚覺,自己可能遇到了傳說中的「求職蟑螂」。

什麼是「求職蟑螂」?

「求職蟑螂」是近年來勞資糾紛中出現的新型態問題。這類人並非真心想要工作,而是專門利用勞動法規的保護機制,在短時間內製造被解僱的機會,進而索討賠償。

他們的手法通常有幾個共同特徵:

  • 蓄意表現不佳是第一步。這些人從一開始就沒有好好工作的打算,他們會故意遲到、消極怠工,或是做出讓雇主無法忍受的行為,目的就是要被解僱。

  • 專挑小型店家下手是他們的策略。相較於大企業有完善的人資制度,小店老闆往往對勞工法令不夠熟悉,制度也相對不夠完善,加上大環境缺工,往往認為求職者先來再說,成為這些人眼中的肥羊。

  • 利用法律漏洞索賠是他們的終極目標。一旦被解僱,他們就會搬出《勞基法》的相關規定,聲稱自己受到不當解僱,要求資遣費或其他賠償。即使只工作了一天,在某些情況下,法律仍可能站在勞工這一邊。

小店老闆如何自保?

面對這樣的困境,難道小店老闆只能束手無策嗎?當然不是。以下幾個做法,可以大幅降低遇到「求職蟑螂」的風險:

  • 建立正式的招聘流程是基本功。不要再透過臉書社團或LINE群組隨便找人了,這種非正式管道最容易遇到有心人士。建議制定標準化的面試流程,要求求職者提供完整履歷,並進行結構性面談。

  • 背景查核不能省。在徵得求職者同意後,主動聯繫其前雇主了解工作狀況。雖然這需要花費一些時間,但能有效篩選出有問題的求職者。如果對方拒絕提供前雇主聯絡資訊,或是閃爍其詞,就要特別小心了。

  • 完善的試用期制度是關鍵防線。在勞動契約中明確約定試用期長度、考核標準,以及不適任的具體認定條件。更重要的是,要在試用期間詳實記錄員工的工作表現,包括具體的時間、地點、事件內容,並請主管或同事簽名作證。

  • 保持專業但謹慎的態度。即使遇到表現不佳的員工,解僱程序仍要合法合理。不要因為情緒化而留下把柄,所有的管理行為都要有依據,所有的決定都要有紀錄。

遇到了該怎麼辦?

如果真的不幸遇到「求職蟑螂」,千萬不要驚慌,更不要因為對方的威脅就妥協。首先,將所有相關證據妥善保存,包括招聘廣告、面試紀錄、工作表現評估、解僱通知等。

其次,不要試圖私下和解,這往往會讓事情變得更複雜。建議立即尋求專業協助,無論是勞工行政機關的諮詢服務,或是法務顧問的意見,都能幫助你釐清責任歸屬。

最重要的是,要記住一個原則:合法的管理行為就是最好的自我保護。只要你的招聘、管理、解僱程序都符合法規要求,就不需要害怕任何威脅。

結語

「求職蟑螂」的出現,反映了現代勞資關係的複雜性。對小店老闆來說,這確實增加了經營的難度,但並非無解。透過建立完善的制度、提升法令知識、保持專業態度,我們仍能在保護員工權益與維護雇主合理權益之間找到平衡。

畢竟,絕大多數的求職者都是真心想要工作,我們不能因為少數害群之馬就對所有員工失去信任。但適度的防範措施,不僅保護了自己,也讓真正想要工作的人能在更健全的環境中發揮所長。


 


4+1天國定假日實施注意事項